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
河源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发布时间:2010-01-16来源:河源市统计局 点击:
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。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.74万人,比上年净增2.43万人,月人均养老金620元,增长24%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.52万人,净增0.92万人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8.89万人,净增1.91万人,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440元/月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.75万人,净增1.85万人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0.56万人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,参保人数达198.49万人,本年新增42.8万人,覆盖率(占常住人口)达95.7%。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。至2007年底,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11.16万人,其中城镇2.16万人,农村9万人,共发放低保救济金5500万元,增长25.1%。年末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903张,收养各类人员2200人。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.07亿元,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500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93%和26.3%。 安全生产事故明显减少。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280起,比上年下降23.1%;死亡139人,受伤235人,直接经济损失659.58万元,分别下降7.9%、40.2%和上升57.5%。其中,道路交通事故219起,下降22.6%;死亡120人,受伤234人,直接经济损失114.91万元,分别下降11.8%、38.6%和27.7%。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.42人,下降26.3%;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.95人,与上年持平;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3.78人,减少0.83人。 十二、人口、资源与环境 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效。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35.43万人,比上年减少5.83万人,其中,城镇人口81.07万人,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重为24.2%;农村人口254.36万人,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重为75.8%。人口出生率为17.14‰,死亡率10.17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6.98‰,比上年下降2.6个千分点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(女性为100)。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5.2岁。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。年末耕地总资源114584公顷,当年新开荒等增加644公顷,当年建设占用、退耕还林等减少846公顷,当年净减少耕地202公顷。其中,生态退耕88公顷,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49公顷,建设占用耕地505公顷。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05110公顷,其中水田82287公顷,比上年分别增加1636公顷和864公顷。 全市水资源总量150亿立方米,人均水资源5354立方米。全年平均降水量1668毫米,比上年减少565毫米。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74.37亿立方米,比上年减少17.17亿立方米。全年总用水量18.41亿立方米,比上年增长1.2%,其中生活用水1.93亿立方米,增长11.6%;工业用水4.89亿立方米,增长24.4%;农业用水10.81亿立方米,下降3.7%。全市人均用水量657立方米。全年曾有7.21万人口、2.18万头大牲畜因干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。 全市已找到的矿产种类共56种,矿产地262处,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9种,矿产地122处。其中能源矿产1种,金属矿产12种,非金属矿产15种,地热水矿产1种。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,铁矿是我市优势矿产资源,共有矿产地8处,共探明储量2.3亿吨。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。全年造林面积38272公顷,迹地更新面积6542公顷,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659.34千公顷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.4%(新标准),比上年提高2.2个百分点,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。全市已批准的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19个,全市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27.71万公顷;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31个,自然保护区面积10.51万公顷,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.7%。其中,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,自然保护区面积4.89万公顷。 环境质量保持优良。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%,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。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.030毫克/立方米,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;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为0.013毫克/立方米,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;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为0.014毫克/立方米,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。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.2分贝,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5.9分贝,符合国家标准。 注: (1)本公报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; (2)公报中生产总值、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; (3)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常住人口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