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
河源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发布时间:2010-01-16来源:河源市统计局 点击:
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。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.53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1%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37.52亿元,当年新增31.58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3%,其中,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1.24亿元,当年新增24.88亿元,增长17.0%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0.89亿元,当年新增22.76亿元,增长21.0%。其中,中长期贷款余额74.58亿元,增长28.9%;短期贷款余额54.49亿元,增长11.7%。 保险业务稳健运营。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9家,比上年增加2家。全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3.36亿元,比上年增长20%。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.91亿元,增长16.5%;财产险保费收入1.45亿元,增长25%。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0.84亿元,增长18.3%,其中,寿险给付0.11亿元,下降15.4%;财产险赔款0.73亿元,增长23.7%。 九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。年末全市共有大中专院校14所,在校学生2.39万人;普通中学191所,在校学生22.86万人,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3.94%;小学1361所,在校学生34.25万人,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.89%;幼儿园231所,在园幼儿6.05万人。全市被普通大中专院校录取21933人。其中升入高等院校11807人,比上年增加750人,普通高校录取率为74.3%。成人教育、特殊教育较快发展。成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5488人,当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达9832人;全市特殊教育学校6所,在校学生1397人。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。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2项,全年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,市科技进步奖20项。全市累计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,比上年增加4家,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4亿元,比上年增长39.2%,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.8亿美元,增长79.0%。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9家,比上年增加4家,从业人员1.1万人,技工贸收入18.3亿元,增长52.5%。全年申请专利量136件,专利授权量41件。一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贴息贷款或创新基金资助。 十、文化、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。全市现有文化事业机构129个,群众艺术馆、文化馆8个;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个,全年艺术表演场所演(映)出场次为440场,观众合计84万人次;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6个,馆藏量达46万册(件),全年总流通32万人次;博物馆、纪念馆6个,文物藏品5.1万件;广播电台6座,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.7%;电视台6座,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.3%,有线电视用户28万户,有线电视覆盖率30%。新闻出版事业得到较快发展,全年共出版发行各类报纸2种,2316.8万份;发行各类图书、期刊、杂志等1100种,3200万册(份)。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8个,已开放各类档案8.93万卷(件)。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。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(门诊)293个,其中医疗机构118个,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6个,卫生监督机构1个,妇幼保健机构6个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699人,其中:执业医师1652人,执业助理医师1412人,注册护士2604人;卫生机构床位4282张,其中医院2162张,卫生院1716张。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.26张、医生0.9人。医疗机构全年诊疗病人379万人次。全市已建立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1935个,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1.4%;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达99.9%,自来水普及率达48.3%。全市碘盐覆盖率为96.8%。全年无偿献血6000人次,献血量130万毫升。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。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,共获得金牌17.5枚、银牌4.25枚、铜牌8枚。全年共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21次,体育人口138万人,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9.5%,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。 十一、人民生活、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33元,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73元,比上年分别增长12.3%和8.2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11.3%和7.2%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,城市为38.5%,农村为47.5%。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5.6亿元,比上年增长23.3%,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358元,比上年增长7.6%。年末农村贫困户4.51万户,比上年减少0.94万户,贫困人口为22.85万人,比上年末减少4.91万人。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。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8.38平方米,比上年增加1.06平方米;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8.05平方米,比上年增加0.51平方米。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。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25.31万人,比上年增长18.0%;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3.49万人,增长6%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6.98万人,增长18.0%;每月领取失业保险金者0.31万人,下降30.0%。参加医疗保险总人数为11.59万人,比上年增长12.0%。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4.85亿元,增长22.0%。 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。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95个,提供床位2447张;福利院收寄养1878人;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02处。全年共投入救灾款11543万元,恢复住房9005户。至2006年底,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10.78万人,其中城镇2.1万人,农村8.68万人,共发放低保救助金4397万元,医疗救助金480万元。全市共接待求助人员2971人,实际救助2818人。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5543万元,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771.5万元。 安全生产事故明显下降。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64起,比上年下降10%;死亡151人,受伤393人,直接经济损失419.3万元,分别下降20%、上升2%和上升4%。其中,道路交通事故283起,下降12%;死亡136人,受伤381人,直接经济损失159万元,分别下降21%、上升0.05%和上升41%。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.57,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.61,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2.0。 十二、人口、资源与环境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。年末全市户籍人口总户数92.99万户,总人口 341.26万人,比上年增加3.90万人。家庭户均规模3.7人,比上年下降0.1人。其中,城镇人口85.58万人,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25.1%;市区人口29.93万人,占全市人口的8.8%,县域人口比重为91.2%。人口出生率13.37‰,人口死亡率3.79‰;人口自然增长率9.58‰,比上年下降0.03个千分点。按性别分,男性人口总数174.74万人,女性166.52万人,各占户籍人口总数的51.2%与48.8%,性别比为104.9(女性100),比上年下降0.7个百分点。根据2006年全市1‰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测算,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278.52万人,比上年增加0.28万人;城镇人口比重为40.12%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