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
河源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发布时间:2010-01-16来源:河源市统计局 点击:
河源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2日 2006年,是河源从“后进”向“后发”转变,迈向全新发展阶段的关键一年。一年来,河源人民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齐心协力,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,全市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,国民经济实现“总量、速度、结构”三大历史突破,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升,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,实现了“十一五”的良好开局。 一、综合 经济总量实现重大突破。初步核算,全年实现生产总值(GDP)达263.99亿元,GDP总量超越云浮、汕尾二市,经济总量在全省各地市的排位由末位跃居至19位,实现了历史新跨越。GDP增速居全省各地市首位(与清远市并列),达27.3%,增幅比上年提高4.5个百分点,比预期目标高出12.3个百分点,增速再创历史新高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千美元大关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生产总值达9483元,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185美元,比上年增长25.1%。 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。产业结构继续优化,二产占比明显提高。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5.45亿元,增长5.0%;第二产业增加值121.65亿元,增长48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96.9亿元,增长17.8%。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.7:39.4:39.9演变为17.2: 46.1: 36.7,一产占比下降3.5个百分点,二产占比提高6.7个百分点,其中工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2.5%提高到40.3%,实现了工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历史突破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.8%、70.1%和26.1%。 民营经济较快发展。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37.84亿元,增长23.8%,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,其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.2%。民营经济在生产、投资、出口等方面均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。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9.35亿元,增长73.1%;民营经济完成投资91.78亿元,增长1.51倍,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51.7%;民营企业实现出口额2894万美元,增长12.6%。年末工商登记在册的个体私营企业4.88万户,其中本年新开业7544户;个体、私营经济注册资金达69.67亿元,增长26.1%。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.9%,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.7%,消费品价格上涨0.7%。食品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、居住价格分别上涨2.1%、3.2%、1.3%和2.3%,烟酒及用品、衣着、交通和通信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下降0.4%、1.6%、3.4%和0.3%。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.3%。原材料、燃料、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.5%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.8%。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.1%。 劳动就业形势总体向好。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75万人,比上年增长4.1%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6022个,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4789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.09%,比上年下降0.03个百分点。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: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、体制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解决,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土地、能源、人才、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,在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的竞争压力较大,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。 二、农业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。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.2亿元,比上年增长5.0%;其中农业产值43.1亿元,增长4.0%;林业产值5.4亿元,增长14.6%;畜牧业产值17.8亿元,增长5.1%;渔业产值2.6亿元,增长3.0%。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。特色优势产品如优质稻、优质水果、茶叶等继续得到较快发展。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3.7万亩,比上年增长0.5%。全年粮食总产量105.8万吨,增长3.4%。水果总产量达30.3万吨,增长7.0%;茶叶产量0.3万吨,增长9.0%。 畜牧业、渔业生产较快增长。全年出栏肉猪121.3万头、牛3.7万头、羊0.4万只、家禽2670.4万只。肉类总产量为11.9万吨,比上年增长5.5%。年末生猪存栏90.5万头、牛存栏21.0万头、羊存栏0.7万只。全年水产品产量3.8万吨,增长7.0%。 农机装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。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3.8万千瓦,比上年略有增长。其中:农用运输车3097辆,联合收割机915台,农用拖拉机1.2万台;全年农村用电量2.7亿千瓦小时,比上年增长13.9%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2家,累计达到125家,辐射带动农户13.8万户,户均增收2100元。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。全市拥有乡镇企业4.36万个(包括个体户),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9.65万人,增长13.1%。全年完成总产值147.47亿元,增长38.4%,实现营业总收入141.37亿元,增长36.4%。 三、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发展。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,达108.81亿元,增长56.7%,增幅比上年提高6.7个百分点,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7.7%提高到67.7%。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.3亿元,增长64.5%。在规模以上工业中,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8.42亿元,增长29.5%;集体企业增加值4.0亿元,增长23.5%;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3.05亿元,增长76.9%;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0.29亿元,增长65.4%;民营企业增加值34.09亿元,增长90.2%。轻工业增加值26.52亿元,增长68.7%;重工业增加值69.78亿元,增长58.7%。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显著。全市有74家企业产值超亿元,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14家,分别比上年增加32家和6家。产值超亿元及以上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40.14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.0%;食品饮料、矿冶、机械制造、电子电器、轻纺服装、建材陶瓷、生物医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36.59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.9%。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普遍大幅增产。软饮料、中成药、化学原料药、传真机等成倍增长,发电量、钢材、电话单机等产品的增长速度也达到30%以上。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8.4,比上年提高7.1点;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5.39亿元,增长72.6%,产品销售率为98.2%,比上年提高2.9个百分点;实现利税总额23.91亿元、利润总额13.42亿元,分别增长26.1%和27.6%。 建筑业持续发展。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施工建筑企业71家;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2.43万平方米,增长3.9%;房屋竣工面积145.11万平方米,增长7%。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8.78亿元,增长10.4%;实现利润总额5900万元,增长23%。 四、固定资产投资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