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
厦门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发布时间:2010-01-08来源:厦门市统计局 点击:
2006年,厦门市委、市政府立足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,科学谋划,奋力争先,积极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带动作用,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,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,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,全市经济建设沿着上升的轨道运行,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。同时,仍面临着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,主要是:经济总量偏小、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、岛内外发展仍不均衡、经济增长方式亟待继续优化等等。 一、综合 经济总量 经济较快增长。初步核算,全年实现生产总值(gdp)1162.37亿元,比上年增长16.7%,增幅在全省九个设区市和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均位居第一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8.29亿元,下降14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627.95亿元,增长17.8%;第三产业增加值516.13亿元,增长16.7%。三次产业比例为1.6︰54.0︰44.4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生产总值49887元,比上年增长12.7%,折合美元6257美元。万元生产总值(gdp)耗电888.1千瓦小时,比上年减少5.7千瓦小时,万元生产总值(gdp)耗水19.5吨,比上年减少1.3吨。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。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5.17亿元,比上年增长31.2%,在全省九个设区市中总量和增幅均位居第一,财政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.7%,比全省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,比上年提高2.9个百分点。其中,地方级财政收入143.91亿元,增长38.6%;上划中央“四税”收入131.26亿元,增长23.9%。在地方级收入中,工商税收96.04亿元,增长34.2%;企业所得税17.94亿元,增长31.8%。全年财政支出159.13亿元,比上年增长25.1%。其中,建设性支出59.37亿元,增长21.7%;经常性支出90.71亿元,增长24.6%。 价格 价格总水平保持平稳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.85,比上年上涨0.85%(详见表1),增幅比上年回落0.15个百分点,其中,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0.43,服务价格指数为102.12;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.32;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5.60,其中,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95.28,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96.21。 区域经济 各区经济发展更趋协调。各区实现生产总值分别为:思明区348.95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6%;湖里区339.84亿元,增长15.1%;海沧区180.89亿元,增长21.7%;集美区148.73亿元,增长15.2%;同安区90.62亿元,增长20.3%;翔安区53.34亿元,增长21.9%。岛外四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0.7%。全市六个区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在40%以上、区级财政收入增幅均在30%以上、合同利用外资增幅均在50%以上、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均在20%以上。 二、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继续调优调减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.19亿元,比上年下降14.0%。其中农业产值12.05亿元,下降12.5%;林业产值0.13亿元,下降10.3%;牧业产值9.65亿元,下降1.8%;渔业产值8.36亿元,下降26.8%。全年粮豆总产量7.48万吨,比上年下降20.8%;蔬菜总产量50.9万吨,下降17.1%;水果总产量2.95万吨,下降18.9%;肉蛋奶总产量8.62万吨,增长0.3%;水产品总产量12.09万吨,下降28.0%。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。全市3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年产值120.86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7%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本地工2.63万人,本市农民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为16.26亿元,增长7.9%,农民从中实现人均收入2082元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。完成156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,整合56所学校;农村自来水入户率95.8%,有线电视入户率68.0%,开通了覆盖18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;建立、完善了市、区、镇、村四级动物疫病防范网络;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,实施“金包银”工程,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。通过政策扶持,安排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,加大转移力度,全年完成培训7390人,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2.42万人次。全年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新增1.47万人。 “金包银”工程进展情况良好。全年有12个行政村先后启动了“金包银”工程、“金包金”工程。截至2006年底,已有133幢开工、完成建筑面积52.14万平方米,累计封顶87幢、封顶面积32.07万平方米。率先启动“金包银”工程的翔安区西亭村已有16栋楼房(建筑面积5.26万平方米)交付使用。同时,1800多米村庄内道路已硬化,路灯已经进村,排水、排污、垃圾清理等设施在建,村里的公园、篮球场、老年活动中心、文化中心等也已开始建设。 三、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 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。火炬(翔安)产业区、同安工业集中区、软件园二期、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、海沧石化工业集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,全年完成投资51.32亿元,一大批标准厂房相继竣工交付使用,岛内工业企业向岛外工业园区迁移取得成效。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。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43.80亿元,比上年增长20.4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366.91亿元,增长20.8%,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.8%,直接拉动gdp增长8.1个百分点。其中轻工业产值798.11亿元,增长16.6%;重工业产值1568.80亿元,增长23.2%。 高新技术企业继续领先发展。全市85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323.27亿元,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.9%,比上年增长22.0%,高出全市工业增幅1.2个百分点,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45.3%,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.4个百分点。 三大支柱行业继续稳定发展。三大支柱行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91.48亿元,比上年增长22.2%,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.7%。电子、机械、化工行业全年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864.84亿元、568.79亿元、357.85亿元。 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是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力。全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83家,增加39家,共完成产值1974.1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.4%,净增产值300.3亿元。全年累计产值超50亿元企业有6家,共完成产值717亿元,比上年净增112亿元。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回落。受成本和市场因素影响,2006年厦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4.71,比上年下降5.31个百分点。总资产贡献率11.89%,下降1.03个百分点;流动资产周转率2.17次,减缓0.06次;成本费用利润率5.93%,下降1.17个百分点;资产负债率57.59%,上升2.04个百分点;资本保值增值率109.19%,下降4.62个百分点;全员劳动生产率9.7万元/人,净增3650元/人;产销率99.10%,下降0.11个百分点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28.48亿元,比上年下降3.1%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