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
莆田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发布时间:2010-01-08来源:莆田市统计局 点击:
莆田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日 一年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、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、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,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,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,加快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步伐,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,顺利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八次会议确定的全年各项目标任务。 一、综合 初步核算,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22.61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16.0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55.84亿元,增长5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235.63亿元,增长21.2%;第三产业增加值131.14亿元,增长12.2%。人均生产总值15013元,比上年增长15.4%。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。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,第一产业、第三产业有所调减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.3:53.3:32.4调整为13.2:55.8:31.0。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.8%(见表1),其中服务价格下跌3.9%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.8%。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.49万人。全年有0.32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。全年完成求职登记15.50万人次,介绍成功9.10万人次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.20万人,为各类企业引进四川、宁夏、贵州、江西等地劳动力3.22万人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.22%,比上年末下降0.24个百分点,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3.5%的目标以内。 全市财政总收入37.32亿元,比上年增长26.6%,其中,地方级财政收入18.49亿元,增长26.9%;财政支出25.67亿元,增长31.6%。全市国税税收收入(含海关)25.17亿元,增长19.4%;全市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17.88亿元,增长41.6%,其中税收收入14.42亿元,增长46.1%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:港口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,经济总量偏小,经济实力依然不强;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,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,消费需求相对不足;农业基础还不稳固,保持粮食增产、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;产业集群不发达,产业链不完善,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;区域发展仍不平衡,部分县(区)、乡镇的财政依然困难;土地、能源、资金、人才等要素的制约趋紧,节能降耗压力较大;城市功能还不完善,环境保护有待加强;安全隐患仍然存在,社会治安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;一些部门和干部的责任意识不强,违法违纪现象依然存在,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等。 二、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93.21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.9%,增幅比上年下降0.3个百分点。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8.97万亩,比上年减少1.33万亩;油料种植面积25.58万亩,增加1.24万亩;蔬菜种植面积49.32万亩,增加0.36万亩。全年粮食产量45.00万吨,比上年增长0.1%;油料产量4.00万吨,下降0.5%;蔬菜产量101.78万吨,增长3.2%;水果产量13.93万吨,增长42.3%(见表2)。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造林面积0.65万亩,占人工造林总面积的74.4%,比上年提高31.4个百分点。商品材产量8.48万立方米。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21.68万吨,比上年增长5.2%。肉类总产量14.66万吨,比上年增长5.2%。其中,牛、羊肉分别下降12.9%和增长15.5%。蛋产量5.07万吨,增长7.8%;奶产量1.95万吨,下降1.0%。 全年水产品产量70.20万吨,增长3.3%。其中,淡水产品产量3.86万吨,增长8.1%;海洋捕捞12.94万吨,下降0.5%;海水养殖53.39万吨,增长4.0%。 三、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6.67亿元,比上年增长21.3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.47亿元,增长24.2%。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76.78亿元,增长22.9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82.88亿元,增长26.7%(见表3)。产品销售率96.15%,比上年下降0.74个百分点。 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6.0%,非金属矿物制品工业增长47.8%,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2.1%,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6.1%,通信设备、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.8%,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1.1%,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04.1%,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5.9%。主要原材料产品中,钢材0.73万吨,增长31.9%;铝材产量1.15万吨,增长97.1%;水泥6.14万吨,增长0.7%(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4)。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.17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1%。其中,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6.88亿元,增长67.6%;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.75亿元,下降13.2%;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.27亿元,增长48.6%。 全年新增国家免检产品3个。截至2006年末,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,居全省第四位,中国驰名商标5个,居全省第三位,国家免检产品17个,居全省第三位,福建名牌产品66个,居全省第五位。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.96亿元,比上年增长20.6%。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5.46亿元,增长40.8%;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25.77万平方米,增长33.4%;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07.40万平方米,增长53.5%。 四、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5.18亿元,比上年增长47.7%,其中,城镇投资增长51.9%,农村投资增长34.6%(见表5)。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,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3.9%,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6.6%,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2.8%。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6.05亿元,比上年增长21.4%;商品房销售面积83.21万平方米,其中,现房销售面积占18.4%,期房销售面积占81.6%,商品房销售额25.16亿元。 全市全社会民间投资82.79亿元,增长37.2%,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20.1个百分点,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0.1%,比重比上年下降3.8个百分点。 五、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.88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8%。分城乡看,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5.66亿元,增长15.2%;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0.22亿元,增长5.6%。分行业看,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26.27亿元,增长13.7%;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6.16亿元,增长13.8%;其他行业零售额3.45亿元,增长16.3%。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,五金、电料类比上年增长90.2%,书报杂志类增长32.0%,石油及制品类增长92.8%,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61.9%,通讯器材类增长208.7%,日用品类增长46.9%,汽车类增长96.4%,食品、饮料、烟酒类增长110.6%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