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
淮北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发布时间:2010-01-08来源:淮北市统计局 点击:
淮北市统计局 2007年,全市人民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大力实施工业强市、开放带动、创新推动、全民创业、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,解放思想,真抓实干, 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不断加快、效益稳步提高、活力和后劲显著增强、民生明显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,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,和谐淮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 一、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。初步核算,全年生产总值(GDP)259.2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12.5%,增幅比上年提高2.4个百分点。其中, 第一产业增加值29.1亿元,增长4%;第二产业增加值140亿元,增长14.5%;第三产业增加值90.1亿元,增长11.9%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.2:54:34.8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生产总值12675元,比上年增加1660元。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。全市年末在岗职工 22.1万人;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1.8万人,比上年新增4.2万人;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.3万个, 860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;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.7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7%以内。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。在全民创业的带动下,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8816户,比上年多增3453户,新增注册资本金2.4亿元,比上年多增1亿元;新增私营企业854户,新增注册资本金9.4亿元。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5122户,注册资金44.7亿元;个体工商户5.15万户,注册资金9.1亿元。 市场物价结构性上涨。在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,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.2%,涨幅高于上年3.9个百分点。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%,居住类价格上涨 4.7%。在食品类价格中,粮食价格上涨6.3%,食用油价格上涨25.5%,肉禽及制品价格上涨36.8%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.4%;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.1%;原材料、燃料、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.5%。 表一: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类别 涨跌幅度% 居民消费价格 5.2 食品 12.0 其中:粮食 6.3 油脂 25.5 肉禽及制品 36.8 水产品 1.9 鲜菜 -2.5 烟酒及用品 -1.8 衣着 持平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4.1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-0.1 交通和通信 -0.1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-0.3 居住 4.7 二、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(现价) 51.2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4.3%。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64.1万亩,比上年扩大17万亩,增长4.9%,总产量达到114.1万吨,比上年增收6.2万吨,增长5.8%,其中夏粮79.1万吨,增长10.8%;油料产量11241吨,下降42.7%;棉花产量 8226吨,下降31.1%。加快绿色长廊建设和荒山绿化,全年新增造林面积601公顷,新建完善农田林网6333公顷;年末林木蓄积量211.1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达到15%。畜牧养殖业稳步回升。全年肉类总产量9.3万吨,增长1.1%,禽蛋产量4.2万吨,增长3.7%。水产养殖面积 6829公顷,增长5.3%;水产品产量3.1万吨,增长7%。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,龙头企业达到120家,其中8家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。积极发展劳务经济,农村劳务输出规模达35.5万人。 表二: 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:万吨 产品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减% 粮食 114.1 5.8 #夏粮 79.1 10.8 秋粮 35.0 -4.1 油料 1.1 -42.7 #花生 0.7 -37.0 油菜籽 0.3 -47.3 棉花 0.8 -31.1 蔬菜 34.2 -10.0 水果 8.7 9.4 肉类 9.3 1.1 禽蛋 4.2 3.7 水产品 3.1 7.0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02.3万千瓦,比上年增长6.4%;农用拖拉机 11.4万台,增长2.8%;农用运输车辆1.4万辆,增长10.7%。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33.6千公顷,机播面积210.2千公顷,机收面积 147.7千公顷。全年农村用电量12055万千瓦时,比上年增长0.5%;化肥施用折纯量8.7万吨,增长5.2%。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38.1千公顷;有效灌溉面积125千公顷,机电排灌面积101.8千公顷。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。实施“五镇十村”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,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。51个村庄新装上了自来水,自来水受益村比重上升到20.2%,已累计解决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;“万村千乡”市场工程进展顺利,已建成配送中心8个,农家店416个;启动实施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 “七大工程”, 40个村级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已基本完成;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,濉溪县参合率达到88.34%、三区参合率达到91.78%;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;面向农村的无线微波数字电视系统已经开通。烈山洪庄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。 三、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5.3亿元,比上年增长15%,其中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(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)实现增加值118.2亿元,增长15.2%;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,总数达到262家。 多数产品产量增加。在列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31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,有23个实现增长。其中原煤3682.7万吨,洗精煤710.3万吨,分别增长 6.6%和21.8%;焦炭106.6万吨,增长196.8%,水泥192.1万吨,增长17.4%;印染布8766万米,增长208.6%。少数产品产量下降,其中发电量100.1亿千瓦时,下降4.4%。 表三: 200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减% 原煤 万吨 3682.7 6.6 洗精煤 万吨 710.3 21.8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00.1 -4.4 小麦粉 万吨 34.8 12.8 配混合饲料 万吨 21.4 27.3 饮料酒 千升 61106 -6.0 白酒(折65度商品量) 千升 16788 25.6 啤酒 千升 44318 -14.1 纱 吨 35234 -14.1 布 万米 8789 -15.9 印染布 万米 8766 208.6 服装 万件 156.2 45.9 焦炭 万吨 106.6 196.8 水泥 万吨 192.1 17.4 日用玻璃制品 万吨 4.2 -5.4 企业效益保持较高水平。在煤炭和白酒行业的带动下,全市工业经济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1.5亿元,实现利税33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5.2%和9.5%;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 128.9%,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。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,部分电力、纺织企业亏损严重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6.1亿元,同比下降15.9%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