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
天津港保税区2005年经济发展统计公报
发布时间:2009-12-30来源:天津市统计局 点击:
2005年,天津港保税区、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(以下简称保税区)在市委、市政府的领导下,在全市各部门、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,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、五中全会及市委八届七次、八次全会精神,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紧紧抓住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性机遇,以创新思路应对新的考验,以强化服务增创新的优势,以拼搏奋斗开拓新的局面。现代物流、国际贸易和工业三大优势产业协调发展,利用外资规模与水平进一步提高,开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,投资运营环境日臻完善。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,区域功能不断提升,各项事业取得全面发展,在环渤海区域和中国北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服务、辐射和带动作用。 一、综合 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,总体实力显著增强。2005年,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3.6亿元,增长37.1%。与上年相比,实现净增量38.4亿元,增幅提高了4.7个百分点。占全市和滨海新区的比重分别为4.2% 和9.6%,比上年提高0.4个和0.8个百分点。第二、三产业保持快速协调增长态势,其中,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.6亿元,增长41.3%;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,增长36.7%,第二、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0:90。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。2005年,实现财政收入24.7亿元,增长32.9%,增幅较上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,创建区以来最高水平。其中,工商税收收入20.8亿元,增长28.4%。主要税种增长20%以上。全年完成增值税4.7亿元,增长23%;营业税5亿元,增长30.8%;企业所得税8亿元,增长29.2%。其中,外企所得税6.6亿元,增长29.7%,占企业所得税的82.5%。与上年相比,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增幅分别提高7.8个和22.1个百分点。全年区级财政支出11.4亿元,增长4.6%,其中基本建设支出7亿元。 企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。2005年,各类企业完成销售(经营)收入突破1000亿元,达到1060亿元,增长63.8%;实现利润总额67.7亿元,增长41.3%。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,投资环境日臻完善。空港加工区、空港物流区开发建设进度加快,成为发展空港物流、高新技术研发转化和服务全市工业战略东移的重要载体。海港保税区进一步整合,物流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。保税物流园区经国家验收投入运营,拓展了国际采购、国际中转、国际配送等功能,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迈出了重要一步。保税区空港置换区通过了验收、封关运作,实现了海港保税区政策功能向空港延伸。在美国南卡州建立的天津商贸工业园投入运营,为国内企业搭建了“走出去”的发展平台。与兄弟区域合作开发了集装箱物流中心、临港工业区,实现与港口和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。牢固树立“企业第一、服务第一、效率第一”的理念,服务企业工作进一步制度化、规范化。管委会各部门与海关、检验检疫、外汇、国地税、公检法、消防、交管、社险等驻区机构协同配合,创新服务手段,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,营造了大通关的运营环境和安全、稳定、和谐的社会环境。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,提高依法行政水平,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。 二、产业经济 2005年,保税区各行业协调快速发展,区域经济结构以物流、贸易、信息服务和加工业四大行业为主体。在地区生产总值中,四大行业比重分别为40.7%、26.3%、20.7%和9.4%,其它行业占2.9%。 1.现代物流 加快推进服务于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。通过吸引跨国物流公司和知名物流品牌入区经营,不断提升物流运作层次与集约化水平;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国家九部委验收并投入运营,政策功能优势进一步显现;保税区空港置换区封关运作;空港物流区充分发挥监管库、保税库等优势功能,空港物流量稳步增长。随着以保税区为基础的“一区多园”区域形态的基本形成,保税区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。2005年,完成进出区货物总值187.6亿美元,增长42.9%。物流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86.1亿元,增长49.8%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62.5亿元,增长39.7%,推动全区经济增长17.9个百分点。 海港保税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,突出保税特色,大力发展现代物流。2005年,累计接受进出区货物报关单12.3万票,监管进出区货物396万吨,货物总值149亿美元,同比分别增长12%、42.4%和53.6%。销售分拨进口汽车5.1万辆,占全国总量的60%,继续保持领先地位。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在仓储、采购、配送、分拨等功能拓展上取得新进展,经营规模有效扩大,并带动了电子产品及配件、电机、电器等主要货类进出区货物的显著增长。2005年,海港保税区主要进出区货物种类为电子产品、进口汽车及零部件、动植物油脂等,其中电子产品进出区货物总值达72.4亿美元,增长1.2倍。 空港物流区进出区货物稳步增长。实现进出区货物总量2.5万吨,进出区货物总值24.4亿美元。居空港物流区进出区货值前三位的货类是电机与电器、电子产品与配件、光学仪器,合计实现进出区货物总值15.3亿美元,增长31.2%,占空港物流区物流总量的62.7%。保税物流中心(B型)加紧筹建,为实现航空口岸功能优势与保税政策优势叠加,服务、辐射环渤海和“三北”地区奠定了基础。 保税物流园区自2005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,以其高效的运营环境和政策功能优势受到广泛关注,进出园区的货物数量和货值逐月大幅攀升。一批知名IT企业将物流园区作为重要物流基地,开展深加工结转、进来料加工、一般贸易征税进口、进口转关等业务。截至2005年底,在园区注册进出口企业82家,辐射北京、江苏和“三北”地区等20多个省区市。累计办理进出区货物 4933票,货值10.6亿美元。其中,入区出口2543票,货值5.5亿美元;转关出区和进口国内 2390 票,货值 5.1亿美元。涉及电子元器件、电机元器件、手机配件、电脑监视器等130余种货品。 2.贸易业 保税区贸易企业借助旺盛的市场需求、稳步增长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日益完善的区域投资运营环境,不断扩大经营规模,提升品牌优势与竞争力,推动了贸易企业销售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。全年共实现商品销售额606.2亿元,增长76.3%。贸易业实现增加值40.4亿元,增长45.2%,推动全区经济增长13.6个百分点。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,对保税区贸易企业商品销售额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2005年,保税区限额以上贸易企业301家,较上年增加16家。实现商品销售额557.7亿元,增长77.2%,占全区商品销售额的92%。居销售额前3位的商品分别是金属材料、汽车、机电产品及设备类,合计销售额171.5亿元,占全区商品销售额的30.8%。重点贸易企业凭借规范的经营管理、娴熟的市场运作能力和雄厚的资金实力,在稳步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,不断提高企业效益,对全区贸易业增长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。2005年,商品销售额超亿元的贸易企业97家,销售收入、销售税金和利润总额分别实现同比增长60.4%、46.5%和138.6%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