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
太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发布时间:2009-12-31来源:太原市统计局 点击:
2003年是我市实现率先发展的关键之年,也是全市人民经受非典严峻考验、战胜各种困难、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。全市人民以"三个代表"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一手抓防治非典,一手抓经济建设,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,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,大力调整经济结构,积极扩大投资规模,努力推进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。以招商旅游年暨纪念建城2500年为契机,加快对外开放步伐。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积极扩大社会就业,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。国民经济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,速度与质量同步提高,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人民生活不断改善。 一、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加速增长的态势。据初步统计,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(GDP)515.59亿元,增长15.5%,增速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,比全国高出6.4个百分点,比全省高出2.3个百分点,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,创近20年以来年度最高增幅。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17.77亿元,增长3.8%;第二产业增加值265.96亿元,增长19.8%;第三产业增加值231.86亿元,增长11.9%。人均生产总值15873元,增长13.4%。 市场物价总水平适度回升。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.9%,价格总水平上涨1.9%。从分类价格指数看:居住类上涨8.9%,食品类上涨5.2%,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.3%,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.4%,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.5%,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.5%,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3.6%,衣着类下降5.0%。 从业人员数量增加。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61.91万人,增长6.0%。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11.52万人,净增就业岗位9.1万个;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.41万人,"4050"等就业困难人员有1.78万人实现再就业。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.5%,下降0.43个百分点。农村从业人员50.39万人,增加1.39万人。 二、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,种植业结构趋于优化。全年农、林、牧、渔业总产值达29.25亿元,增长3.9%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.11万公顷,比上年调减0.92万公顷,蔬菜种植面积2.60万公顷,增加0.13万公顷,药材及青饲料作物均比上年有所增长。经济作物比重继续提高,粮经作物的种植比例由上年的63.7∶36.3调整为62.7∶37.3。 全年粮食总产量240924吨,其中:秋粮产量205393吨;油料产量8573吨;棉花产量493吨;蔬菜产量1344398吨,其中商品菜1057672吨;果用瓜产量12809吨;水果产量46917吨。畜牧业平稳发展,主要牲畜存栏和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长。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。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0.33万公顷,水产品产量2490吨,增长9.5%。 植树造林、退耕还林成效显著。全年造林面积4.35万公顷,其中退耕还林面积3万公顷,增加0.04万公顷。零星植树863.73万株。新增育苗面积0.13万公顷,增长0.3%。 截止年末,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7万千瓦。农业有效灌溉面积5.47万公顷,增长1.6%。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(折纯)23875吨,增长0.6%。农村用电量4.46亿千瓦小时,增长3.1%。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。乡镇企业总产值353.12亿元,增长31.2%;增加值83.49亿元,增长34.0%;营业收入299.78亿元,增长35.7%;上交税金9.22亿元,增长52.9%。 三、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,产销衔接状况良好。全市国有、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(下同)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1.76亿元,增长29.4%,增幅提高14.4个百分点。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31.15亿元,增长30.9%。从企业隶属关系看,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32.38亿元,增长19.7%;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83.28亿元,增长38.8%;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3.95亿元,增长5.4%;县及县以下企业(含无主管企业)完成增加值32.15亿元,增长25.5%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.6%,其中,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.2%;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.6%。 按工业总产值统计,在全市33个行业大类中,增长的有24个行业,占72.7%。增幅较高的行业有:食品制造业增长74.4%,炼焦业增长65.8%,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4.8%,医药制造业增长50.7%,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.9%,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.0%,煤炭采选业增长18.4%。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。在1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,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70种,占50%,增幅在10%以上的有51种,其中,液体乳增长275.0%,饼干增长133.3%,建筑涂料增长126.7%,石棉水泥瓦增长89.2%,装卸机械增长72.2%,锻压设备增长44.4%,矿山设备增长39.6%,焦炭增长33.6%,油漆增长31.8%,成品钢材增长18.2%,发电量增长12.3%,原煤增长11.9%。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6.15%,提高13.81点;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.36亿元,增长1.99倍;利税总额47.38亿元,增长54.3%。 产品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,新产品产值达74.67亿元,增长39.2%。 能源生产平稳增长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煤3573.71万吨,增长25.0%;二次能源生产折标煤3595.8万吨,增长5.1%。 建筑业生产继续快速发展。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305.59亿元,增长59.2%;利税总额12.12亿元,增长66.9%。建筑企业施工工程项目16899个,其中实行招标投标工程项目8949个,占全部施工工程项目的53.0%。 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21万平方米,增长54.9%,其中实行招标投标承包工程施工面积1241万平方米,增长55.5%。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5万平方米,房屋面积竣工率为26.9%。 四、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。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.45亿元,增长38.5%,增幅提高18.2个百分点。其中,基本建设投资74.60亿元,增长42.7%;更新改造投资66.84亿元,增长30.9%;房地产开发投资42.61亿元,增长44.7%;其他投资20.40亿元,增长37.9%。 中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.15亿元,下降1.6%;省属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.82亿元,增长26.9%。 市属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.48亿元,增长58.5%,增速提高31.5个百分点。其中,基本建设投资36.56亿元,增长51.1%;更新改造投资23.80亿元,增长150.8%;房地产开发投资42.61亿元,增长44.7%;其他投资19.51亿元,增长37.9%。 全市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197.32亿元,增长40.1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.31亿元,增长261.6%;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5.41亿元,增长35.4%,其中,化学工业增长633.1%,建材工业增长147.2%,煤炭工业增长141.4%,炼焦工业增长91.5%,轻纺工业增长55.9%,冶金工业下降10.2%,电力工业下降34.8%;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9.60亿元,增长43.7%,其中,社会服务业增长80.3%,邮电通信业增长65.8%,文教卫生体育事业增长7.3%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