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
太原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发布时间:2009-12-31来源:太原市统计局 点击:
科技开发建设健康发展。2001年末,太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区企业980家,增长16.7%;全年实现科工贸总收入108.2亿元,增长41.1%;利税11.1亿元,增长25.6%。 全市天气预报服务水平和手段不断提高,2001年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气象信息卫星地面接收站3个。在农业、环保、防汛业等行业开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取得明显效益,全市十县(市、区)全部开通气象服务网络。建成市农业局等11个气象用户终端,“121”气象电话自动答询,平均每天用户咨询拨打次数为5万余次。人工增雨、防雹工作有新的进展,在太原地区开展气球、高炮、火箭、飞机人工增雨、防雹工作。特别是春播期成功进行飞机、高炮人工增雨作业,为春播赢得了时间,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。 文化、广播、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。全市共拍摄广播剧2部3集,电视剧6部64集。电视剧《一代廉吏于成龙》荣获国家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民间“映山红”戏曲节。在文化部组织的“群星杯”大奖赛中,我市获得“两金一铜”优异成绩。民办梨园文化中心投入使用,新闻大厦和市图书馆落成投运,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。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6个,演职人员1763人。群艺文化馆11个,博物馆2个。公共图书馆9个,总藏量310.7万(册、件),其中,图书306.5万册。各类档案馆19个,馆藏档案资料170万卷(册)。广播电台2座,节目8套,中、短波广播发射和转播台1座。电视台2座,节目7套,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和转播台4座。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.1%,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.3%。全市图书出版总印数11913(万册、万张),杂志出版总印数2861万册,报纸出版总印数33377万份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。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。农民健康工程继续推进。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,受益人群达106万人。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,计划生育率达91.7%。我市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三连冠。群众医疗保健条件继续改善。全市共有医疗机构2078个,医疗床位22644张,市民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7张。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7491人。其中,中医师1802人,西医师10008人,中西结合医师244人,中医士152人,西医士885人,护师7950人,护士2208人。市民每千人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人。 体育事业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,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落实,群众体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全市共有12个单位、6名个人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。全市共有各类体协27个,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45%。已有4个县(市、区)进入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。我市体育健儿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九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。90.04%的中小学生达到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》,优秀率为12.56%,居全国中上游水平。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。全市认真贯彻执行《教育法》,大力推进教学改革,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,办学条件继续改善,全市高考升学率达57.2%。年末共有高等院校12所,招收本科、专科学生36696人,比上年增加9753人,在校学生101230人,增加28541人;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研究生3139人,增加973人;中等专业学校43所,在校学生86082人,增加2975人;技工学校(包括技工部)53所,在校学生9304人,减少1344人;普通中学243所,在校学生185537人,增加11902人;职业中学33所,在校学生11235人,减少2116人;小学1457所,在校学生293615人,减少1447人;幼儿园971所,入园儿童97415人,减少2627人;成人高校在校学生21230人,减少2452人。 十一、环境保护 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,大力实施清洁生产,对所有新、改、扩建项目严格实施总量控制,禁止新的污染,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。推广使用清洁能源,在迎泽区、杏花岭区和万柏林区各建成一个无燃煤区。在太钢赵庄污水处理厂冶炼废水处理工程正式投入运营,投资改造了太原煤炭气化公司焦化厂废水处理站。全面开展了大运路、307国道、原太高速公路、东山过境公路等五条环境清洁通道的建设活动。16个违法建设的焦化项目被环保部门责令停建,15个小化铁炉予以关停拆除。改造了饮食娱乐服务业的204台燃煤锅炉和525台燃煤茶炉。机动车尾气检测和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,对迎泽大街实行摩托车禁行。 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总面积177平方公里,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89.85平方公里。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由上年的0.401毫克/立方米下降到0.206毫克/立方米,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由0.200毫克/立方米下降到0.153毫克/立方米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.8分贝,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由68.3分贝下降到67.8分贝。全年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120天,摘掉了空气质量全国倒数第一的帽子;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6.77降到5.16;地面水质达标率由41%提高到66.7%;汾河太原段主要污染物指数为3.35;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%。 十二、人口与就业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。据2001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,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.17‰,比上年降低0.17个千分点,死亡率为4.24‰,自然增长率为5.93‰,比上年降低0.23千分点。年末全市总人口336.39万人,其中:市镇人口277.01万人,乡村人口59.38万人。全市常住人口315.31万人。其中:市辖区人口239.20万人。非农业人口209.89万人,农业人口105.42万人。全市家庭户均人口为3.73人。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继续加大。2001年末,全社会从业人员(不包含铁路系统驻并单位)156.98万人,比上年增长3.0%。其中,城镇从业人员108.28万人,比上年增长3.8%,农村从业人员48.70万人,比上年增长1.2%。在城镇从业人员中,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28.65万人,比上年增长32.0%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较好落实,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岗职工6.83万人,分流安置3.09万人,再就业率达45.2%,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.45%。 十三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。2001年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0元,比上年增长8.0%;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38元,增长3.6%。储蓄存款持续上升。2001年末,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0.19亿元,比年初增长12.6%。其中: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2.07亿元,比年初增长13.4%;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.12亿元,增长6.5%。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。2001年,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53.28万平方米,比上年增长21.7%,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10.55平方米,比上年增加0.42平方米;农村新建住宅建筑面积50.51万平方米,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6.2平方米,增加0.2平方米。 |